基层干部“流量观”:求真务实校准为民坐标

当短视频平台上的驻村书记用“胜利舞”舞蹈推介农特产品,当乡镇干部以“变装秀”方式讲解惠农政策,这场席卷基层的“流量狂欢”背后,实则暗含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深层命题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网民来自老百姓,老百姓上了网,民意也就上了网。”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浪潮中,基层干部需要以更清醒的政治判断力、更深邃的历史洞察力,校准为民服务的坐标原点,让流量回归服务本质,让政绩扎根群众心田。

流量之“术”需回归治理之“道”,警惕形式主义的异化风险。基层干部“触网”现象折射出数字化治理的时代必然性,但部分干部将直播间变成“个人秀场”的倾向值得警惕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,任何技术工具都要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。当某地村支书为博眼球刻意扮丑、某乡镇领导为涨粉丝编排低俗剧情时,这种流量追逐已异化为新型“痕迹主义”。就像贵州“村BA”的爆红启示我们:真正动人的基层故事,从来不需要刻意编排,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奋斗图景、饱含真情的服务瞬间,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时代画卷。基层干部要谨防陷入“数据拜物教”的迷思,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。

流量之“器”当承载为民之“志”,构建双向赋能的治理新局。辩证看待流量效应,既要防范其异化风险,更要激活其赋能价值。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证明,基层治理需要善用现代传播规律,但必须坚持内容为王。在四川悬崖村,驻村干部用直播记录钢梯架设过程,让网民见证”天堑变通途”的攻坚历程;在山东寿光,农技专家通过短视频传授大棚种植技术,将流量转化为生产力。这些成功案例揭示:有效的政务传播应是治理过程的自然延伸,是群众路线的数字化表达。当流量成为干群连心桥、政策传声筒、发展助推器时,数字技术才能真正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。

流量之“形”要淬炼初心之“实”,构建新型政绩评价坐标系。破除“流量即政绩”的迷思,需要重构基层工作的价值坐标。焦裕禄同志在兰考475天留下”三股劲”精神,谷文昌在东山14年筑起“绿色丰碑”,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启示我们:真正的政绩从来不在流量泡沫里,而在百姓口碑中。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要学会用“两种眼光”看问题:既要用网民的视角捕捉时代脉动,更要用公仆的初心丈量民生温度。当我们将“直播间点赞数”与“民生实事办结率”同步考核,把“粉丝增长量”和“群众满意度”并列评估,才能构建起虚实相济的政绩评价体系。

从大别山区的“扶贫直播间”到雪域高原的“云端服务站”,数字化浪潮正在重塑基层治理的时空维度。但无论传播形态如何变迁,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工作方法永不过时。基层干部当以“乱云飞渡仍从容”的战略定力,把握“流量赋能”与“务实为民”的辩证关系,在数字化浪潮中守住为民初心,让每一朵流量浪花都折射出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,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。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